首页 > 资讯 > 评论

特斯拉需要中国远多于中国需要特斯拉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小波

  10月22日,特斯拉重申正在与上海市政府谈判,计划在当地建设一座工厂,并有望在年底达成协议。当时,《华尔街日报》援引未具名的知情人士报道,特斯拉和上海市政府就在上海建制造工厂事宜已经达成协议。其中一名知情人士称,特斯拉正就时间等公告细节和上海市政府商议。

  在第三财季报告会上,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坦诚,特斯拉预计会在未来3年内开始在中国生产电动汽车,主要生产Model 3轿车和Model Y紧凑型SUV车型。

  特斯拉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建工厂意义重大。中国政府或将给予特斯拉更大的自主权。这也就意味着,特斯拉将打破23年来中国一直坚持“50-50”的中外合资车企股比规定。这是一个重要的让步,因为这样会允许特斯拉更严格地控制其知识产权和垂直整合的生产过程。特斯拉还将通过降低在中国销售汽车的生产成本而获益。尽管具体细节尚未披露,但特斯拉也可能获得与中国生产商类似的税收减免和补贴。

  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巨大

  对于中国来说,吸引特斯拉投资是其象征性的胜利。中国有明确的宏大计划,在电动汽车领域引领世界,实现弯道超车,并且以广泛的努力建立一个更清洁、环保的社会。

  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特斯拉需要中国要远多于中国需要特斯拉。根据市场调研机构HIS的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所必需的市场。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西方国家的市场有望继续下降,但诸如中国等一些新兴市场则会驱动全球汽车市场的需求。

  随着近年来在环境问题上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电动汽车的主要参与者。2016年,中国占全球新注册电动汽车的45%,达到33.6万辆,而在美国这一数量为16万辆。

  中国还在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为特斯拉等高端制造商提供基础设施。2016年,中国汽车公共充电站的数量占全球的44%,包括82%的快速充电站。

  在中国,电动汽车的需求增长速度比其他任何一个全球市场都要快,从2014年到2016年,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了3.6倍。随着电动汽车购买量仅占汽车市场总销量的1.37%,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有望进一步增长。

  尽管市场条件极其优越,但特斯拉迄今几乎还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政府补贴推动了电动汽车的需求,中国为消费者支付了国产电动汽车购买价格的50%。不过,低端电动汽车占主导地位,而特斯拉的进口税占25%,在很大程度上已被挤出市场。2016年,特斯拉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仅有3%。

  特斯拉落后于外资车企的高端品牌

  特斯拉在中国表现不佳,与其他全球汽车制造商形成鲜明对比。与西方国家一样,汽车在中国是地位的象征,消费者更喜欢久负盛名的全球品牌。

  国外车企在中国占有60%的市场份额,它们的产品品牌在2016年前八位的销量中占据了7个。这些优质品牌在中国都卖的特别好。

  奥迪、宝马、奔驰以及保时捷在华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仅在过去5年里就平均增长了10%。此外,大众目前在中国的销量占其全球销量的一半。

  其他外国汽车品牌的经验表明,如果特斯拉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和汽车价格与当地市场相一致,它应该在中国表现良好。

  争夺全球份额

  况下都快迅速增长。但特斯拉与上海政府的交易既及时又至关重要。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特斯拉必须在这个至关重要的市场上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特斯拉的销量要大幅度提升,就需要在全球和中国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和价格。最终,正如我们在其他行业看到的那样,特斯拉可能会发现,在中国市场技术人才也是其维持全球领先创新者地位的关键。

相关阅读

如今在汽车圈,如果你不知道马上要出台的“双积分”政策,那你就OUT了。跨国汽车公司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纯电动汽车基础的,如大众、宝马、奔驰、日产、通用等。而后一种跨国汽[详细]
8月底,北京现代因多重原因导致供应商停止供货,致使旗下4家工厂停止生产,同时生产方与供应方的采购合作暂时中止。优质货源难寻找成本增加. . . . . .这些问题都成为采购环节的[详细]
近年来,随着混合动力、插电混合动力、纯电动以及燃料电池车概念的发酵,让人们认为新能源将会是未来的核心,前途光明,也因此有人因而抛弃传统发动机,认为“发动机是熟透了的技术”[详细]
政策,禁售燃油车随着各国燃油车禁售令的颁布,零部件供应商正在慎重考虑发展电动车可能会给欧洲汽车产业带来的影响。欧洲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联合会( CLEPA )主席罗伯托·瓦瓦索里( [详细]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动力电池PACK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整理数据显示, 2015年中国动力电池产值380亿元,同比增长262% ,产值接近数码锂电池。未来5年我国新能源汽[详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中华消费在线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中华消费在线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