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
“为什么中国有如此巨大的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却没有培育出一家如博世、大陆、电装、德尔福这样的世界知名跨国企业?主要问题我认为是两句话:融合发展不够,创新意识不强。”
12月7日,在由《中国汽车报》主办、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鼎力协助的“2017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论坛暨第14届全国百家优秀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颁奖典礼”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发表《融合创新促进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主题演讲时如是说。
陈斌认为,不光是汽车和零部件产业,事实上,我国的整个制造业近年来在转型升级上都遇到很大困难,关键在于三个核心问题没有解决——材料技术、控制系统和专用生产设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花了大量资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换句话说能用钱买来的东西我们都买了,但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也买不来的,一是材料技术,二是控制系统技术。“这两项技术是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恰恰在这两方面,我们做得很不好。”
比如在前些年,建材市场需求增长迅猛,因而包括钢铁、铜、铝在内的很多材料都供应到了建材领域,致使汽车行业所需材料往往则要通过进口;而在电子信息领域,企业更是多将目光聚焦在消费类电子上,工业电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陈斌直言,我国的制造业管理体制长期以来还是沿用上世纪中期的管理体系,产业分工太细,致使产业之间互相不融合。虽然在机械化和电子化的“两化”融合上,我国已取得明显进步,“但实际上还是两张皮,搞机械的搞机械,搞电子的搞电子,融不到一起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生产的产品和国外相比形似但神不似,可靠性、精度和寿命上总存在差距。”
除了材料技术和控制系统之外,第三方面是专用生产设备的缺乏。国内企业大多是设计通用设备的,但在陈斌看来,专用设备一定是要到用户现场才能设计出来的。“当然我们也有一些工装设备陆续解决了,但真正到发动机、变速箱、金属切削关键设备却全部要靠进口,生产线也是靠进口。坦率讲,专用生产设备解决不了,我们汽车和零部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没有。”
同时,陈斌还特别强调,我国即将迎来汽车产销超3000万辆的重要关口,之后将很有可能迎来一个缓慢增长期,这时要特别警惕产能过剩的风险和低价格的恶性竞争。“没有利润,谁也发展不了。只有将制造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控制技术融为一体并不断创新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才能把市场配套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以上观点根据嘉宾发言整理,未经嘉宾审核】
编辑:李沛洋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