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呈现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发展趋势,给汽车产业带来了技术、科技和创新等一系列变化,也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冲击和变革,而变化、变革当中也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中国汽车报》社报纸编辑中心副主任王立佳指出,汽车“四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四化带来的变化,首先归结在产品的变化,其次则是产业业态的变化。面对四化,各大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而应对的道路却不一而同。那么,企业应对四化的到来,有哪些困惑,又有哪些经验值得行业学习?12月7日,2017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论坛暨第14届全国百家优秀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颁奖典礼上,来自汽车行业的嘉宾共同探讨了汽车“四化”问题。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已成共识
汽车上百年来一直作为一个移动工具,但随着零部件技术突破,汽车迎来了全新的变化,汽车将由交通工具变成一个移动终端或者移动平台。从产业动向来看,以博世、威伯科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在四化方面领先布局,以中航系统为代表的后来者居上,而以航盛电子为代表的本土零部件企业则不遗余力,朝着汽车四化方面不断努力。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蒋健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蒋健指出,博世对未来汽车工业发展有大概四个判断:自动化、电动化、互联化、多模式融合化四个发展方向。
威伯科汽车控制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经理陈春毅
威伯科汽车控制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经理陈春毅则强调,威伯科专注于商用车控制系统,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将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如何走向自动驾驶;第二,新能源。威伯科不断地推出新能源汽车新型制动技术;第三,是智能互联。
中航汽车副总经理周世宁
中国航空汽车系统控股有限公司的发展路径则与其他企业有所不同。中航汽车副总经理周世宁指出,由于汽车自身发展的情况,最终采用并购之路,之后带动汽车零部件市场、品牌、产品升级,走入汽车零部件高端之路。面对汽车四化趋势,周世宁强调,“我们的愿景是让汽车更舒适、更安全。”
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国兵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航盛电子除了在深圳本部,还在北京、上海、长春、河南、江西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同时在日本、美国硅谷建立了研发基地,主要面向汽车四化。”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国兵指出,航盛电子已经充分感受到汽车四化的机遇,研发投入已经占到整个收入的15%,奋力缩短与国际企业之间的差距。
抓住“四化”机遇 企业应对各有千秋
“汽车四化对于汽车行业而言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李国兵指出,航盛电子大力投入电子信息娱乐系统,使其不断朝着车联网方向发展,以谋求更多的市场份额。
蒋健介绍了博世在四化方面的布局。在自动驾驶方面,博世与百度、及三家图商加强合作。在汽车智能化零部件生产方面,博世ibooster南京工厂开始奠基,预计2018年开始量产。在三电方面,博世在法兰克福车展展示出最新的电机、电控和转向机构集成产品,预计2019年量产。在互联化方面,博世从传统机械工程人员的招聘,逐渐转向吸引IoT或者软件方面的人才。在新能源板块中,博世成立动力总成事业部,将博世在传统动力系统的优势延伸至新能源领域。
“威伯科从生产商用车制动系统起家。在商用车自动驾驶领域,威伯科于今年三季度威伯科收购了一家北美转向公司,开始进入主动转向领域,为最终实现自动驾驶做铺垫。”陈春毅强调,商用车具备生产资料属性,要实现物流基本功能,主动转向是将来迈向自动驾驶非常关键的一步。在新能源方面,威伯科则致力于电子制动系统实现能量回收技术的研发,同时克服原来单一采用开关式的脚阀开关电机来实现能量回收安全性的问题。在智能互联方面,威伯科则不断探索如何利用智能互联技术,将车辆控制系统和车队物联网技术进行整合,为行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作为汽车电子领域的领军企业,航盛电子在新能源板块中,除了成立新能源子公司以外,还分别于与北汽、东风等企业成立新能源公司。而在汽车共享化领域,李国兵介绍到,航盛电子更重点关注市场。“未来我们的客户不仅来自整车厂,很可能是互联网企业。”李国兵说。
汽车“四化”依旧期盼革命性技术出现
随着时代发展,汽车零部件地位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汽车零部件企业由简单的配套商升级为技术和系统供应商。随着汽车四化的到来,拥有百年历史的汽车行业有焕发出新生机,给了大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从未来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四化里面任何一化,都还有很多的技术不确定因素。”蒋健强调,汽车领域还将期盼更多革命性的技术出现,未来也很有可能出现新的技术颠覆整个行业。“这些技术可能会从传统的像博世这样的公司出来,也同样非常可能从一些新兴的企业或者初创企业出来。”蒋健说。
陈春毅则强调,商用车发展至无人驾驶级别,有可能不再需要驾驶室,而成为一个基于主动安全驾驶技术和车辆控制系统,跟互联网的结合的货运工具。应用到物流领域,不仅实现车队管理系统智能化,还将实现固定资产实时保护和跟踪,与甩挂及共享挂车融合,做到物流成本下降,实现物流高效和安全的双目标。
编辑:李沛洋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