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私募 > 新品

保护投资者核心利益 洪磊诠释私募基金登记备案思路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阿宝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协会)会长洪磊2日表示,近期协会将发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须知》,明确重点事项规范性标准,并在登记备案系统中完善信息提示,增加一线业务人员配置,进一步提高登记备案效率。

  他是在第四届中国(宁波)私募投资基金峰会上作上述表示的。洪磊介绍了私募基金登记备案情况,直指大量申请机构存在认识误区或基础性治理问题,并详细阐述协会对登记备案工作的主要思路。

  认识误区与治理问题普遍存在

  自2014年2月协会依法开展登记备案工作以来,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令人瞩目。洪磊披露,各类私募基金管理总规模由2014年12月末的1.49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11月末的10.83万亿元。

  从分布上看,私募证券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FOF的占比分别为12.4%、46.5%、4.5%和13.4%。

  以2016年2月5日《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发布为标志,协会从登记备案源头开始,全面规范展业秩序和信用环境。这段时间以来,协会完成13000余家已登记机构注销工作,登记备案标准进一步明确。

  洪磊介绍,今年协会增加了私募登记备案工作人员,并分类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标准化反馈和办结效率要求,但申请与受理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今年私募登记备案热情不减,平均每月新增机构登记申请760家,产品备案申请2520只。

  “压力更大的是,有大量申请机构存在各种认识误区或基础性治理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对私募基金的本质认识不清,业务模式不清晰,不知晓或无法执行基本的内部治理、风险控制和利益冲突防范制度,给行业埋下风险隐患。”洪磊直言。

  洪磊指出,一些机构对管理人义务职责明显缺乏基本认识和准备,盲目提交申请;一些机构无视甚至故意混淆登记备案与行政许可的本质区别,将登记备案炒作为持牌金融业务,通过“倒壳”“卖壳”谋取投机收益,严重扰乱行业秩序;一些机构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管)的数量及资格资质不符合《基金法》的基本要求,不具备基本的内控制度,显然不具备履行受托义务的专业能力;一些机构充当信贷资金通道,通过单一资产对接或结构化设计等方式发行“名股实债”、“明基实贷”产品,变相保底保收益;一些机构通过股东委派高管等方式直接独资或控股私募子公司,进而通过发行私募产品自融或为关联方提供融资,等等。

  “上述种种行为均违背了受托管理的基本要求,将基金资产置于严重的利益冲突风险之中,甚至为利益输送打开了方便之门。”洪磊指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完善管理人和基金的内部治理,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将利益冲突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

  不断完善自律规则

  洪磊称,协会致力于不断完善包括登记备案、基金募集、基金合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基金服务等在内的自律规则,推动私募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服务机构正确认识行业本质,共同完善基金治理,保护投资者核心利益。

  协会已经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强化内控制度要求,切实防范利益冲突;维护基金的本质,强化专业化经营要求;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等方面。

  洪磊强调,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下,私募基金行业治理既不能走变相行政许可、依托国家信用背书的老路,也不能走简单放任、一备了之的歪路。

  对于下一阶段工作,洪磊称,协会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基金法要求,推动行业提高治理水平,落实受托义务,通过市场相互制衡防范利益冲突,维护行业基础法则和长远发展利益。近期,协会将发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须知》,明确重点事项规范性标准,并在登记备案系统中完善信息提示,增加一线业务人员配置,进一步提高登记备案效率。

相关阅读

导语:私募行业发展迅猛,最新数据显示,国内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万余家,已备案私募基金产品6万余只,内部竞争已够激烈,还有7家巨头外资私募的虎视眈眈。既有本土私募量的竞争,又有[详细]
经济转向高质量增长 重点关注经济工作会议——11月经济数据点评【事件】12月14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数据表明,整体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生产需[详细]
油腻的中年大叔还没有走远,佛系青年又开始刷屏。所谓佛系青年,就是有也行,没有也行, 不悲不喜,不争不抢, 佛祖无欲无求的概念成功偷梁换柱,远离尘世的佛学一下子沾上了人间烟火的气[详细]
2016年,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90后私募风生水起,吸引无数投资者、媒体和同行们的关注。“后生可畏”,“90后私募基金经理攻陷私募圈”,“90后私募基金经理崭露头角的话题瞬间尘嚣甚[详细]
近几年,在“双创”的浪潮下,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被推到了聚光灯下,也让行业内的基金和管理人数量实现了井喷式增长。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中[详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中华消费在线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中华消费在线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