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私募 > 新品

公募派私募再增16家 “私转公”基金首批产品业绩欠佳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荣荣

  随着今年以来权益市场转暖,近3个月来证券类私募机构的备案热情较高,备案产品数量呈现增加态势,公募基金转型为私募基金的人才队伍也随之壮大。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和10月份新增备案证券类私募机构共339家,其中16家法人代表有公募基金从业背景。

  从1998年我国首只公募基金产品成立算起,公募基金行业已走过19年发展历程。相比较来说,自2004年赵丹阳与深国投合作成立我国首只阳光私募基金至今,我国私募基金行业仅有13年历史。在近10年内,公募基金管理人和私募基金管理人角色的互相转换,一直是行业内热议的话题。

  金斧子投研风控中心研究总监梁锐汉认为,“公转私”的历史由来已久,原因有行业内外两方面因素。从行业内部看,相对于公募基金来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激励手段更多,产品策略操作灵活。例如,公募基金的收入结构一般是普通薪酬加年底奖金,收入有“天花板”,即便业绩做得再好,也不可能突破上限。但私募基金不同。私募的收入结构一般包括管理费和业绩提成两部分。一只30亿元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按照1%的管理费计算,年管理费收入达3000万元。假设这只基金今年的业绩是30%,按照后端业绩提成20%的比例计算,提成就是1.8亿元。

  从行业外部看,这种“公转私”的数量与市场有很强的相关性。今年的市场行情相对转暖,因此“公转私”的人数有所回升。格上理财研究员雷蕾补充说,“从近2个月新成立的公募派私募机构法人代表的背景看,部分法人代表在成立新私募前就已经具备了私募从业背景。从这个角度看,随着私募行业的逐步发展,部分行业内部的优秀人才也开始走出原有平台、自立门户,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格上理财研究员杨晓晴介绍,从投资风格看,目前已获批的3家“私转公”基金公司中,只有鹏扬基金发行了4只产品,凯石和博道尚未发行。鹏扬的4只产品以债券投资为主,受益于鹏扬的商誉和市场影响力,在债市走弱的环境下,投资者依旧对其信赖有加,基金首募规模还算理想。但在业绩方面,首批“私转公”产品整体表现不理想,可能因为产品成立时间较短,又恰逢债市调整,公司实力尚未显现。

 

相关阅读

导语:私募行业发展迅猛,最新数据显示,国内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万余家,已备案私募基金产品6万余只,内部竞争已够激烈,还有7家巨头外资私募的虎视眈眈。既有本土私募量的竞争,又有[详细]
经济转向高质量增长 重点关注经济工作会议——11月经济数据点评【事件】12月14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数据表明,整体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生产需[详细]
油腻的中年大叔还没有走远,佛系青年又开始刷屏。所谓佛系青年,就是有也行,没有也行, 不悲不喜,不争不抢, 佛祖无欲无求的概念成功偷梁换柱,远离尘世的佛学一下子沾上了人间烟火的气[详细]
2016年,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90后私募风生水起,吸引无数投资者、媒体和同行们的关注。“后生可畏”,“90后私募基金经理攻陷私募圈”,“90后私募基金经理崭露头角的话题瞬间尘嚣甚[详细]
近几年,在“双创”的浪潮下,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被推到了聚光灯下,也让行业内的基金和管理人数量实现了井喷式增长。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中[详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中华消费在线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中华消费在线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