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记者最新获得的由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硅业分会(以下简称硅业分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16年7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依旧维持在万吨以上,达到12082吨,环比增加0.22%,同比大幅增加25.0%。
而在此前不久,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在一份公开报告中曾披露,今年上半年(2016年1月份-6月份),我国多晶硅产量达到了9.5万吨,进口多晶硅总量达到了6.5万吨。
在此基础上,硅业分会根据上半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进口量预测,今年我国多晶硅总量或将超过30万吨,其中,国内产多晶硅20万吨,进口多晶硅超10万吨。而事实上,根据实际硅耗测算,20万吨多晶硅就足以支撑我国今年光伏产品(电池、组件)总产量的预测值——45吉瓦。
这意味着,多晶硅供给超出了需求逾10万吨,且供给占到了需求的150%。
7月份我国从韩国进口多晶硅6540吨,环比增加23.5%,同比大幅增加48.7%,这一数字比今年前七个月月均进口量高出13.4%,仅次于4月份的历史最高位6614吨。且从韩国进口的多晶硅占到了7月份总进口量的54.1%,即一半以上的进口量来自韩国进口。
硅业分会就此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对韩国多晶硅反倾销措施,只是象征性的征收2.4%-2.8%惩罚性关税。
推高进口量的第二个原因,来源于我国台湾地区进口多晶硅占比维持高位。数据显示,7月份从我国台湾地区进口多晶硅为1307吨,占进口总量的10.8%。商务部“暂停加工贸易措施”严格执行的2015年9月份开始,从我国台湾地区进口多晶硅量骤然增加至千吨以上,占比达到10%以上,使得我国台湾地区成为我国除韩国和德国外的第三大进口地区,且一直持续至今,尤其是今年4月份从我国台湾地区进口量达到1941吨,创历史新高,占总进口量的16.0%。
对此,硅业分会分析,我国台湾地区没有多晶硅产能(业界常识),进口量高企,主要是受“双反”影响的美国多晶硅,通过我国台湾地区转口进入我国,以规避惩罚性关税。
此外,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从韩国、德国、美国等以外的地区进口量达到1468吨,其中来自日本、马来西亚、挪威以及沙特的进口量均在200吨以上,尤其是从马来西亚进口量7月份达到796吨,占总进口量的6.6%。综上,自韩国进口,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进货量长期维持高位,其它地区进口量日渐增加也是导致总进口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
在推行贸易救济措施的背景下,不降反增的巨大进口量,最终导致7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均价下滑至16.98美元/千克,环比降幅为3.5%。业界担忧,由于海关进口量交货有一定滞后,紧随进口多晶硅价格下滑,国内多晶硅价格的下滑似乎也已临近。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